排放政策羁绊下的自主困境(3)
作者:ecooz 来源:互联网 浏览: 【大 中 小】 发布时间:2017-08-21 评论数:
陈嘉全和吴坚也给出了他们的成本计算结果。陈嘉全告诉记者,对于一汽自主品牌来说,满足国六法规会带来整车成本增加1500~2000元。吴坚也表示,在后处理方面,为满足国六标准要求,已不能简单应用增加贵金属含量的做法,新的标准限值会导致更多GDI发动机的投产,其快速燃烧所产生的碳化颗粒物会增加排放颗粒物浓度,这就需要增加GPF,这个成本也非常高,相比现在的后处理装置成本将增加一倍。
单车售价上浮意味着什么?对于企业的一款汽车新品而言,尤其是10万元左右的车型,其产品竞争压力最为直接。就目前A级轿车和紧凑型SUV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而言,该细分市场中各个产品的价格“缝隙”已经被挤压得微乎其微。“如果发动机成本上浮5%~10%,车就没法卖了,必须重新做标定,控制成本之后,再向市场推送产品。”上述自主品牌动力总成研究人员对此表露的担忧,正是自主品牌面对国六排放标准全面实施的忧虑。陈嘉全更是直言,一两千元的成本增加看似不多,但对于品牌溢价能不强、受合资企业价格下探压力的自主品牌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,甚至是“绞杀”。
来不及的时间
技术的升级和成本的增加可以用时间来慢慢消化,然而恰恰时间不等人,国五到国六的实施时间间隔只有3年。
吴坚称,车企开发一代发动机产品,或者说按排放标准升级一代发动机,要在产品上应用7年,以此给下一代产品留出开发时间,这是一个惯例。也就是说,7年前就要做到现在能够达到标准水平的规划。
“ 一款发动机产品从立项到投产,需要4年半到5年时间,这个过程包括立项、概念设计(9个月~1年)、详细设计(3个月,这期间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)、验证周期(持续1年半左右)、上车搭载标定(18个月左右)”吴坚说,“广汽的开发步伐也是如此,但在我们的产品推向市场2~3年内,就要升级成新的排放法规,在没有做提前充分调研的前提下,会让企业非常被动。”
事实上,很多企业在国四到国五的升级过程中,就已经预见了国家在排放法规上会提前与国际接轨,因此像广汽传祺这样的企业,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国六的概念设计研究,以及一些摸底调查。“即使这样,留给我们也只有4~5年的开发周期,产品生产出来也已逼近2020年。届时也只可能满足一两款主力车型,不可能覆盖所有车型,因此对广汽自主品牌来说很困难。但我相信对其他自主品牌企业来说也面临同样的困难,尤其很多自己不具备开发动力总成能力的企业,对他们来说只会雪上加霜。”吴坚称,他们有解决方案,但同样需要时间。
吴坚认为,国六标准的推出没有顾及大多数企业的实际,主观成分较多,再加上一些城市如果提前实施,国内自主车企基本没有太多办法应对。
若真有城市提前实施国六,将会带来什么结果?许艳华坦言,有些车企将无车可卖,尤其是自主车企。虽然有自主品牌车企直言,不在乎政策提前实施城市的市场,但对于大多数自主车企来说还“潇洒”不起来。
面对时间难题,许艳华表示,中汽协代表行业也在向环保部提意见。从目前协商的结果来看,或许国六全面实施时间会向后延迟半年。半年时间虽不长,但也多少能解决车企的部分难题。
“被牵连”的市场
受政策所累的不仅仅是车企的产品研发,终端销售市场也难免被波及。
据悉,每一次排放标准的升级提高,都会将很多刚上市没多久的新车拒之门外。国六实施,刚上市的国五新车也将面临市场淘汰,而一些主打性价比的本土品牌也只能逃离一二线市场。但在政策全面实施后,又能逃往何处?届时,那些库存车又该如何处理?
记者从车企了解的情况是,在国六标准未实施之前,市场上销售的仍然是国五车,待国六排放标准正式发布后,再将新的技术应用在新车上,即哪一年实施哪一年升级。当然,这必须是在企业技术水平能够达标的前提下。而对于尚存放于4S店未售出的超排放车,车企则不得不回收进行技术升级,这对企业来说又是一项重大开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