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5年的北京铜牛:制衣厂疏解外迁 时尚感留下
作者:ecooz 来源:[db:出处] 浏览: 【大 中 小】 发布时间:2017-08-21 评论数:
铜牛,北京城里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。建厂65年,全国针织内衣销量前三甲总能找到它的身影。
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中,体量巨大的“铜牛”开始渐渐“转身”。产业链上的制衣环节外迁,北京只保留研发总部、订制中心。腾出的制衣车间,一个接一个变作健康研发基地、电影园区、VR拍摄地……
曾蝉联全国成衣销售三甲
通州张家湾镇,一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厂区静悄悄,这里曾是北京铜牛集团的核心生产基地。
在厂区中穿行,两侧是白色的巨大车间,挑高近四米。外壁上悬挂着小铜牌,分别写有“印染”“织造”“刺绣”等字样。吹落锁头上的灰尘,总经理贾晓彬打开车间大门。展现在眼前的是上千平方米的空荡车间,机器早在去年年初就全部拆除、外运,只剩零星的彩色布条孤零零耷拉在角落里,地上落了一层细密的布绒。
与现在的冷清大不相同,时间倒退三年,这里是另一番样子:上百台机器同时开动,布绒整日飘飞。织、染、印、缝、绣,从滚轴上的大块布料到精工细作的成品内衣,每个环节都在这座生产基地里完成。
说起“铜牛”,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。1952年建厂,铜牛集团当时的名字叫做北京市人民针织厂。
“能在这儿当工人,神气着呢!”副总经理王英民打16岁起就在铜牛工作,工龄超过40年。说起企业当年的荣耀,他眼里闪闪发光:“大国企人人羡慕,就连单身职工找对象都比其他单位容易。”
铜牛的工人也的确当得起这份荣耀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他们生产的内衣曾作为国礼送给外宾,进入新世纪,又给宇航员当起了裁缝,研制生理信号背心。数据显示,铜牛每年生产的成衣达100万件,蝉联全国销售排行榜前三甲,每年产值数亿元,贡献的税收超过1000万元。
但就是这样一个红火的老牌国企,在首都功能定位调整中退出了北京。去年年初,生产线全线外迁,喧闹的车间彻底安静下来。
老牌国企的两次外迁抉择
铜牛外迁,要追溯到2013年。当时,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出台,要求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退出。
“铜牛不属于污染企业,所以不在强制退出名录中。”在集团办公室里,贾晓彬把三年前的艰难抉择一一道来。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它的转移也是经济、社会发展的必然。“今天不搬,明天也得搬。那倒不如趁早着手,掌握主动权!”
其实,这并不是铜牛的第一次“迁徙”。上世纪,铜牛的核心生产线位于寸土寸金的光华路。2002年,生产线第一次外迁,在通州张家湾开发区落户。当时的张家湾尚未城市化,触目所及一片荒芜。
十年心血,铜牛在通州扎下了根,还带动了周围七八个为它供货的加工厂。牌子叫得响,货也卖得好,企业却忽然要迁往外埠。听到这消息,最先反对的是600名老职工。
2014年的春节,王英民没过好,“净挨骂了”。职工一拨儿接一拨儿来找他,客气的,抱怨几句发发牢骚;激动的,一把鼻涕一把泪,说他们“败家”。“我都理解!好好儿的一家老厂子,说没就没了,大家能不急么?”
理解归理解,转型的路必须得往下走。
和第一次搬家不一样,这次,铜牛要打造全球化供应链,生产环节分散迁往河北、山东、江苏等省份。为了保证成衣的品质,品牌运营、研发总部、订制中心等核心部门仍旧留在北京。“制衣搬走,时尚设计环节留下,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了科技、智力密集型产业。”贾晓彬总结第二次外迁。
厂区里,专门净化印染污水的小型处理厂,如今被收编成为张家湾第二污水处理厂,每天消纳3000立方米生活污水。铜牛锅炉房去年年底也改烧天然气,把附近居民家中的暖气片烧得滚烫。